栏目导航

网站首页    教研天地    教育视点    幼儿生命认知调查与分析

幼儿生命认知调查与分析

浏览量:0

一、幼儿对生与死认知的调查与分析

  1.幼儿对生命来源的认知

  为了了解幼儿对生命来源的认知,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: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?对这一问题,被调查的绝大多数幼儿认为自己是妈妈生的,具体数据是:小班77.27%,中班92.59%,大班87.10%。幼儿认为自己是妈妈生的,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。一是听大人说的或自己独立获知的。例如,"妈妈告诉我的。""我看过我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照片,我刚生出来时很小很小。""我早就懂了,我自己看科学书的。"二是从男女生理功能的角度出发的。例如,"只有女孩才能生孩子。因为妈妈是女的,所以能生宝宝。""妈妈生的,因为妈妈可以给小孩喂奶。""因为我以前在妈妈肚子里睡觉,妈妈是培养小孩的。"显而易见,第二个层面的认识要比第一个层面的认识更加科学。此外,也有一小部分幼儿认为自己是爸爸生的。理由是:"爸爸是男的,所以我是爸爸生的。""因为我能干,所以我是爸爸生的。"显然,这部分幼儿凭主观臆想,缺乏科学的认知。

  2.幼儿对生命本质的认知

  为了考察幼儿对生命本质的认知状况,我们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对幼儿进行调查。

  问题一:石头、椅子和拍皮球的小朋友哪个是有生命的?

  绝大多数幼儿的回答是:"拍皮球的小朋友是有生命的,是活的。"具体数据如下:小班81.82%,中班77.78%,大班96.78%。他们所持的判断依据分别属于不同的认识层面。第一层面,幼儿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上。例如,"小朋友有头,其他的没有头。"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头。第二层面,幼儿停留在"是不是活动"这个问题上。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动。据此,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"椅子是可以拖动的,所以它也是有生命的"。第三层面,幼儿已能初步把握生命的本质,个别幼儿能将"运动"和"自主运动"的物体区别对待,个别小班幼儿认为拖动(运动)的椅子是有生命的,而大班幼儿认为这种运动是非自主性运动,只有自主活动的物体才是有生命的。

  问题二:小朋友要怎样爱护生命呢?

  我们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编码分类(见表1),发现绝大多数幼儿都认为应从身体锻炼、安全防护、饮食营养等角度来爱护自己的生命。而心理健康除小班仅有4.55%的幼儿提及外,中、大班幼儿都没有提到,这与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相似。因此,这是当前我们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要重点关注的内容。

  3.幼儿对死亡的认知

  对这方面的调查,我们主要通过图片排序和提问来进行。

  (1)图片排序

   我们要求幼儿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图片(小宝宝、年轻妈妈、老奶奶)进行排序,各年龄班正确排序的幼儿占被调查幼儿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:小班45.45%,中班55.56%,大班96.77%。

  调查结果显示,幼儿对人自然生长顺序的认知存在年龄差异,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成熟。值得注意的是,小班、中班幼儿在排序过程中往往不能正确区分"老"和"大"。很多幼儿认为"宝宝最小,奶奶最老,妈妈最大"。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由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的,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幼儿的心目中妈妈最亲最伟大,无人能替代。

  (2)提问

  问题一:人最后会不会死亡?

  各年龄班作出肯定回答的幼儿占被调查幼儿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:小班54.55%,中班62.96%,大班93.54%。不难看出,幼儿对人最终是否会死亡的认知存在较明显的年龄差异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对该问题有正确认知的人数呈明显增加的趋势。幼儿的正确认知一般从两个角度出发。一是基于个体自然成长的客观角度。例如,"人老了,身体里面的东西会老化。""人都会死的,人长大就会长老,长老就会死掉。""因为人老了就会生病,最后会死掉。"二是小部分大班幼儿将个体的死亡与人类群体生存空间相联系,赋予死亡以"为人类群体提供空间"的社会意义。例如,"地球上人很多,就没有位置了。""世界上人越来越多,最后就住不下了。"

  调查发现,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不知道人最终会死亡,他们把死亡看作是很遥远的事情。我们认为,首先,这与幼儿日常生活经历有关,多数幼儿从媒体上看到或听到过死亡,但并没有亲身感受或接触过死亡场面;其次,成人很少向幼儿提及死亡,觉得那是很忌讳的事情。也有部分幼儿认为,"一部分人会死掉,自己的亲人不会死掉,他们会长命百岁。"这表达了儿童对亲人的依恋,也说明他们对死亡缺乏正确认知。

  问题二:你听到有人死亡的消息心里会怎么想?

  设计该问题主要是考察幼儿在听到"死亡"消息时的心理状态。绝大多数幼儿在听到"死亡"消息时会产生难过、害怕、不舒服、担心的情绪。具体数据如下:小班59.09%,中班88.89%,大班61.29%。总体来看,三个年龄班共有63.75%的幼儿在面对"死亡"消息时情绪消极。结合幼儿的回答,我们对此结果作了初步分析。首先,幼儿的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,它从一个方面表明幼儿已经认识到死亡的部分含义,虽然幼儿的认识只是停留在"自己将不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""见不到爸爸妈妈""不能看电视了"这一层面。其次,大众传媒对幼儿的死亡认知有一定的影响。传媒中经常出现暴力、血腥的场景,幼儿易受暗示,分不清现实与想像,这加剧了部分幼儿对死亡的消极心理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22.27%的大班幼儿明确表示不害怕死亡,其中有的幼儿甚至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终结的自然现象,没什么可怕的。

二、家长问卷调查与分析

  我们向三个年龄班幼儿家长发放问卷,结果发现认为有必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家长所占百分比分别为:大班100%,中班95.8%,小班96.2%。由此可见,家长对幼儿生命教育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,这是家园合作的有力保障。

  家长反映大多数幼儿都曾追问过自己是从哪里来的。由此表明,第一,大多数幼儿已经开始关注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,有探究的需要和兴趣,我们在进行幼儿生命教育时应抓住这个教育契机。第二,三个年龄班的差异比较明显。大班幼儿询问该问题的人数最多,中班其次,小班相对较少。究其原因,很大程度上是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能力的差异所致。

  对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:大班幼儿询问生与死问题的人数较多,约占85.1%,中班占66.7%,小班为65.4%。此外,对于"自己的孩子有否经历过生与死的事件"这个问题,调查结果显示:持肯定态度的小班幼儿家长占50.0%,大班幼儿家长占48.1%,中班幼儿家长占58.3%。

  家长平时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幼儿生命教育的信息?调查结果显示,家长一般采用以下途径:阅读相关书籍,浏览网络信息,利用电视中的相关信息。从统计数据来看,三个年龄班中利用书籍和电视途径的人数较多。

  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?为了解这一问题,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:①意外伤害、安全教育,②对疾病的认识及预防教育,③饮食卫生、营养教育,④心理健康教育

  家长对幼儿的意外伤害、安全教育的关注度比较高,其次是对疾病的认识及预防教育和饮食卫生、营养教育。值得注意的是,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个环节比较薄弱,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:①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较生理健康问题相对要低,而且表现得比较隐性而缓慢,容易被家长忽视。②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健康模式的影响,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、营养状况、身体疾病防治,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未给予足够重视。③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操作,容易形式化。

三、小结

  ●幼儿对生命有其朴素认知,而这正是成人进行生命教育的基本依据,可在这个认知水平基础上设计生命教育的"最近发展区"。幼儿生命教育的立足点是幼儿健康教育,其归宿是促进幼儿生命的和谐发展。

  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生命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。因此,一方面,幼儿园和家长要予以重视,另一方面,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、内容、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,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由矫正治疗向预防发展转变。

  ●我们的研究存在三个不足,有待今后弥补。一是没有考察幼儿生命认知的性别差异;二是没有考察家长自身因素对幼儿生命认知的影响;三是样本容量可以扩大,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说服力。

摘自《幼儿教育·教师版》
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2-01-25 10:00